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

大崩壞--人類社會的明天


出版社:時報出版
作者:賈克.戴蒙




這本書真的頗厚,就算是嗜書如命的話,看這本書時,也花了不少力氣。但是只要願意花上一點時間閱讀,就會發現,其中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。
倒也不是說,讀這本書需要正經八百,傷透腦筋;「大崩壞」是由許多可以稱得上是獨立篇章所構成。每一個獨立篇章,都是一個歷史故事。若你對古文明有興趣,本書對古文明的崩壞提出了相當特別的觀點,古文明的結束,並非由天災或是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,而是人禍。若你對現今世界發生的飢荒感到因惑,本書也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。
這本書一開始,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出發,帶我們來到第一世界的超級強國---美國,讓我們看看,在這樣國家,他們在環境上所面臨的問題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苦根谷的居民,是怎麼樣面對他們所在的世界。作者帶著我們傾聽這些人的想法,也讓我們知道,這樣一個地方,所面對的問題。
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古文明崩潰的故事。復活節島、皮特凱恩島和韓德森島、格陵蘭、甚至神秘的瑪雅文明。老實說,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的幻想完全破滅,若這本書所述為真,那這些古文明的結束,就完全不是什麼外星人啦,超能力者、靈界的影響之類的。而是由於人類本身的作為。

但儘管如此,這些故事的精采程度,卻不下於那些幻想出來的情節。看到這些同身為人類的居民,如何破壞自已賴以生存的環境,最後終於走向滅亡,真的是非常感概。其中最慘烈的,莫過於復活節島和格陵蘭了。到了最後,失去一切居民,吃光了所有可食之物,竟開始人相食,不用親眼不睹,親身見聞。我就覺得膽顫心驚。而這一切,發生了還不只在一個地方,發生了還不只一次。
還好,作者提出了幾個成功的例子,告訴我們,其實,這是可以選擇的。不管是紐幾內亞也好、日本也好。都是人類社會,成功的找出和自已環境的共存的方法。雖然有可能照成一時的不便,但長久看來,卻能帶來整個族群的幸福。
關於盧安達的饑荒,大家或許還記憶猶新,一直到現在的還在舉行的飢餓三十,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應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。作者在本書中告訴我們,或許,悲劇的發生,不是來自於種族的問題,而是日漸狹小的生存空間。
當然,並不是只要管好自己的環境,部分國家就可以悻免於難。畢竟,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代。作者用海地和多明尼加的例子,讓我們知道,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。其實我覺得,從我們日常的生活中,已經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影響。我老是覺得,這幾年的天氣越來越怪,而且,災難的報導也越來越多了。
這本書的最後兩個例子,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國--中國,以及第一世界中的邊埵國家--澳洲。這兩個國家,不管是追求經濟發展的中國,還是正在思考未來的澳洲,都有其必需面對的環境問題。我是覺得,這個對比很有趣,對於一個已經看過西方經濟發展苦果的國家,是不是能夠記取教訓,好好讓自己能夠永續發展呢?
看完這本書後,我就在想:在全球化的呼聲中,我們都分外焦燥,害怕自已趕不上時代的潮流。web 2.0、全球供應練、藍海策略……。一個又一個新奇的名詞占據了我們的思想。但是別忘了,這一切,都建立在我們賴以為生,也是唯一的生存環境---地球之上。身為人類,我們會不會在極度繁榮之後,步上滅絕的路程,還拖上整個地球陪葬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