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性廢退
當初看書名就想要一探究竟,但看完了以後,我的疑惑反而更多,首先,我認為書中提到的各種生理上的限制,如男性的大腦較女性大腦晚發育,現今學校課程缺乏實作,以及兒童期女性教師過多,同齡男生的成熟度不及同齡女生,還有男性性衝動更多等等,這些都是可以理解,男女發育的不同,的確是需要透過制度上的改變,如男孩晚一點入學,男女分校,多晉用一點男性教師等。
但我無法理解的是,為什麼因為「某些」女性在學業上、工作上、財富上取得更高的成就,會讓某些男性認為自己受挫?當女生的角色不再僅限於在家操持家務,養育小孩以後,也能成為家庭資源的提供者時,男性會覺得找不到自己該有的位子。
身為一個女性,其實光是生理上就多了很多劣勢了,比方說每月的月經,荷爾蒙潮汐影響情緒,不用擔心懷孕生子影響職涯,不用在育兒和工作之間苦苦掙扎,更別提更多社會資源上的優勢。
特別是身為儒家文化圈中的女性,我很早就認知到,在重男輕女的家族背景下,我不會有家族傳承的財產,所以一直都很努力在累績自己的資產。
然後你和我說男性覺得失落孤單沒有目標,是在哈囉,身為女性要克服那麼多劣勢才能取得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,真的很難共情啊,不是因為女性取得很多優秀表現所以才讓部分男性覺得自己沒用,而是某些本來就弱勢的男性發現自己不能光憑性別就取得優勢,而弱勢女性能籍著填補那些不願意走入婚姻的女性空缺,而讓自己走入下一個階段,而讓這些弱勢男性無所適從。
如果是這樣那的確能算是女性優勢,就如同在大部分的職業上層中,除非女性想辦法避免因養育子女兒中斷職涯,不然真正有競爭力的還是男性一樣。我不覺得這是所謂的「女權過高」,只是個人對自己生涯的取捨而已。
社會經濟的改變,每個人都必需去調適,去找到適合自已的位置,承認自已是需要協助,並尋求幫忙,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。